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-凯发官网入口
日期:2024-08-22 19:10 来源: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:
2月4日,第八届“北京军休榜样”揭晓,10名(组)军休干部获得称号。他们或历经战火依旧初心不改,或身患重疾仍忘我奋斗荣立功勋,或在专业领域成绩斐然,或于平凡中彰显伟大的精神内核……在时间的长河里,他们是不灭的星辰——
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……
彭继超,男,1952年5月出生,1969年2月入伍,原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副编审,2013年6月退休,2014年10月移交,现为阳光军休所军休干部。彭继超曾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工作近三十年,承担“两弹一星”、载人航天、武器装备建设等重大题材创作任务。因贡献突出,成绩显著,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,三等功两次,2005年荣获中国航天基金奖,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致敬青春 马兰开花
“我们看到马兰花就好像看到了家乡、看到了亲人、看到了战友。”
在新疆西北部的茫茫戈壁深处,有一个以鲜花命名的地方——马兰,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核试验基地。
1969年3月6日,17岁的彭继超怀揣着“报效祖国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信念,跟随部队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,一待就是三十年。
天山深处,有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建筑,就是我国的核试验研究所旧址。上世纪60年代,戎马一生的将军、海外学成归来的专家、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学子和刚刚入伍的年轻战士齐聚这里,用热血和汗水、智慧和力量、奉献与牺牲,在这片曾沉寂千载的荒原上创造出奇迹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相继在这里发出东方巨响。
在最荒凉孤寂的大漠深处,默默做着最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,这让年轻的彭继超和战友们心中充满豪情壮志。
彭继超的文学才华很快崭露头角,他开始通过笔尖书写马兰,记录科学家们隐姓埋名、以身许国的动人故事,记录“两弹一星”伟大事业。
深入爆心 见证《横空出世》
1970年10月,18岁的彭继超在罗布泊西面的阿尔干,第一次亲眼见证了核爆炸。
顷刻,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万般寂静,由爆炸而生成的火球不断往上翻滚,蘑菇云腾空而起。即使与核爆心相隔137公里,火焰的温度也将彭继超的脸烤得生疼;因氢弹爆炸而引发的冲击波在山间回荡,从四面八方冲击着彭继超的耳膜。那一刻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爆炸。
在新疆的三十年时间里,彭继超一共经历了31次核试验,多次的临场参加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多年过去,罗布泊上空的蘑菇云早已散尽,千里戈壁也恢复了昔日的宁静。但“马兰”早已成为彭继超不能忘却的记忆。
彭继超结合自身经历,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背后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编写成剧本,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。《横空出世》于1999年12月1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,好评如潮,荣获2000年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、最佳美术、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。
创作源于热爱,彭继超长期扎根于国防科技、武器装备战线,以“两弹一星”、载人航天为主要题材,创作出《东方巨响》《中国“两弹一星”实录》《祖国不会忘记》《罗布泊人》等文学影视作品,曾获国家“五个一工程奖”、解放军文艺奖等。
无畏病魔 传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
“不论站在哪里,都要做榜样,要叫我们的后人向我们看齐!”这是中国第一位“核司令”张蕴钰将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,这句话让彭继超至今难以忘怀,也成为了他一生的理想信念。
为了宣传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“两弹一星”故事,彭继超不计得失,不遗余力。但是,在2021年7月的一次例行体检中,意外发现身患胃癌,病情十分凶险。
病魔并没能把彭继超吓倒,没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。治疗期间,彭继超仍坚持参与宣传“两弹一星”故事的艺术创作,为传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倾心尽力。在医院大厅候诊的长椅上,静心仔细审读、修改布展大纲;术后在病房里,和远在新疆马兰基地同志电话商讨设想;刚刚出院回到家里,立刻与核试验基地派来的同志讨论纪念馆的设计方案,并将自己保存多年的资料赠给基地;化疗期间,他和两位战友通过线上合作的方式创作了核试验基地故事少儿读物《我是马兰人》,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;化疗结束后,他应邀走上央视《青春对话青春》《了不起的歌》等节目现场,为观众现场讲述“两弹一星”的故事;因病情不能外出,他就通过视频方式为新疆、青海的学校远程授课,弘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……
如今,彭继超的病情已经稳定,继续以昂扬的斗志、饱满的热情学习创作,努力争取创作更好、更多的作品,献给党和人民,献给伟大的新时代。
致敬词
一声惊天动地的东方巨响,爆发出中国力量;一团顶天立地的蘑菇云,托举起中国形象。你们在大漠戈壁隐姓埋名、无私奉献,甘愿将丰功伟绩尘封于岁月密档。你们那真挚的爱国之心,坚定的报国之志,激励着一代代英雄儿女奋进在追梦路上。向你们致敬:“两弹一星”功勋,中华民族的脊梁!
致敬人:彭继超